75周年院庆——同行岁月 | 陈卫华:中南大,我永远的眷恋

发布者:梁昌栋发布时间:2024-11-11浏览次数:10

陈卫华校友工作照

  今年时值母校工商学院75周年华诞,与中南大相识近20年的我已入不惑之年。时光匆匆催人老,昨日少年旧梦绕。唯有那美好的似水年华仍在脑海里荡漾,像一首歌,唱着美好;像一壶酒,越陈越香。

秋雨时节初相识

  2005年9月4日,我和父亲一路风尘仆仆,从中原大地来到江城武汉。那天晚上到站很晚,就与一个老乡在武昌火车站暂住了一晚,第二天早上6点就起来了。天空还下着雨,我们乘上538路公交,一路盯着窗外好奇地看着沿途的风景,很快就到了学校。接待我们的是2004级的师兄师姐,雨下得有点大,他们浑身湿透了,但脸上依然挂着热情洋溢的笑容。一个师兄把我们送到了宿舍。路上他还一直嘱咐我,来到大学就是个全新的生活,要快点熟悉环境,有啥事可以给他们说,他们一定会帮忙……虽然雨一直不停,但是师兄师姐们的热情却让我倍感温暖。

  9月6日,天晴了,我与父亲逛了一圈校园,真的被学校的美吸引住了!现代化的风格让我眼前一亮。学校风景如画,晓南湖的旖旎,文波楼、文澜楼、文泉楼的底蕴,逸夫楼的藏书,还有西苑的烟火气息,每一个地方都吸引着我,让我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好好学习、实现人生理想的地方。

  为期半个月的军训结束后,正好临近十一,我与同学还回了一趟老家。等过了十一,就正式开始了大学学习生活,在辅导员汪老师和梁老师的指导下,我勇于报名,参加了班委竞选,当上了班里的团支部书记,在学习的同时,也积极为同学们服务。

良师益友情难忘

  由于是班干部,便经常穿梭于文泉楼、教学楼与宿舍楼之间,与老师们接触越来越多,便有机会得到老师们的悉心指导。汪老师经常说,要注意好学生干部与自身学习的平衡,既要做好学生工作,也要搞好自身学习;既要多参加一些社会实习,增长自己的阅历;也要多去图书馆,多看一些书,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汪老师还多次到宿舍中,督促我们利用好大学时光好好学习。梁老师说,大学生要做到五个一,即“能读好一个专业的课程,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一笔漂亮的字,写一篇有内涵的文章,做好一个社会实践活动”。

  在生活中,汪老师和梁老师也帮助我很多。寒暑假期间,由于当时网络不发达,梁老师曾多次帮我充手机话费,让我能够及时与学校、同学保持联系。汪老师不仅在我读大学期间多次给我谈话,更是在我读研的关键时刻给予了大力帮助,她帮我协调了学院,还资助我学费,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至今都难忘师恩。

  还有当时院党委江克宁书记、院团委向前书记,以及校报的周苏展老师、徐志持老师、陈博老师,他们都给我讲了很多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如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学问,这些如人生道路上的灯塔,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让我受益终身。

过往回忆皆美好

  毕业后,我在武汉工作了五年。虽然已经工作,但是对学校依然依恋很深,就像没有断奶的婴儿,会经常跑回去。我会悄悄跑到北门的操场上走走,到晓南湖边散步,到希贤岭上静思,到小竹林中闭目,到西苑再买碗酸辣粉,到图书馆再读书……学校的每一个建筑,每一个地方都有我的身影、每一寸土地都让我留恋。逸夫楼有我读过的书,老图有我考研留下的座位,文波文澜曾是我上课的地方,但是我既不想惊动人,更不想惊动物,只想静静的感受,慢慢的欣赏,仔细的品味,一点点的咀嚼,那曾经的属于自己的美好。这是一种情感的渴望,也是一种自我修复。也许只有一个下午,也许只有一个晚上,虽然只是片刻的,但是足以抚慰我疲惫的心、满足我思念的情,让我重新再出发。

  而今离开武汉也7年了,再相见就不容易了。而我在中南也是7年,7年的时光不长不短。不长是因为过得快,与室友戏称“一来一回,一学期没了;一来不回,大学没了”。不短是因为,这是我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从21岁到28岁,是一个人最好的青春。中南大在我的人生中刻下了永不褪色的记忆。

  也许对于学校、对于学院,我是其中不起眼的一份子,但是学校之于我、学院之于我,确实独一无二的。是学校给予了我知识,打开了我的眼界,让我看到了中国、看到了世界是什么样的;是学校给予了我力量,更是给予了我面对未来的底气。让我感受幸福,终生受益。

  黄鹤楼下,白云悠悠;晓南湖畔,柳影依依;希贤岭上,书声朗朗;逸夫楼内,墨香沁人;校内,一届又一届的学子,为知识、为命运、为发展而匆匆忙忙;校外,北苑、西苑、南苑依然繁华,用人间烟火气抚慰着中南大的学子。

  一切都如当年一样,一切又不是当年。惟愿母校更上层楼,惟愿工商学院越来越好!衷心祝愿我的老师身体健康,多喜乐,长安宁!

  陈卫华,2005级yl23455永利旅游管理专业,现就职于河南省社科联。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