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学院一流学科建设,着眼“立足中南、放眼世界,成为经管法融通的一流商学院”的学院愿景,我院拟实施“经管法融通创新性本科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专项项目,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实践培养等方面推动跨学科课程资源的整合和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不同学科知识融通的能力。其中,实践培养依托“法商复合型拔尖人才实践培养计划”开展,旨在拓展教育教学向课堂外的延伸延展,通过科研项目立项、社会调查与专业实习等方式,聚焦法商领域应用研究,强调实务导向,培养兼具经管智慧和法治信仰的工商管理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为引导我院学子关注时事,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学院决定启动第六期“法商复合型拔尖人才实践项目”(以下简称“本项目”)立项工作。本次将遴选若干支学生团队围绕法商结合领域进行学术研究。
现将组织申报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内容
本项目是本科生以团队形式,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围绕法商结合领域进行的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学术成果交流等工作。其范围为学术思想新颖、目的明确、立论根据充足、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具备实施条件的复合性科研项目。结合我院学科和专业特点,具体包括:研究论文、调查研究、实验项目、创意设计、软件设计、创造发明以及其他符合计划原则要求的项目等。
二、实施原则
(一)兴趣驱动。参与项目的学生要对科学研究有浓厚兴趣。在兴趣驱动下,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实验研究。
(二)自主实践。参与项目的学生要自主设计项目方案、自主完成项目方案、自主管理项目方案。
(三)拓展知识。参与项目的学生要注重学习法商知识,提高自身的知识融通能力。
(四)重在过程。注重项目的实施过程,强调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在科研能力和知识拓展方面的收获。
三、申报对象
(一)申报者应当为我校2021级、2022级、2023级全日制普通本科生,且品学兼优,学有余力,对科学研究或是学科融合具有浓厚兴趣,善于独立思考,有较强学习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及较好素质,能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研究和实验方法的设计,自主组织实施研究和实验、撰写研究论文或总结报告等工作。
(二)鼓励跨年级、跨专业、跨学科合作研究,同等条件下优先资助团队合作项目和跨年级、跨专业、跨学科合作项目。
四、申报要求
(一)项目选题要求思路新颖、目标明确,具有探索性、学术性、实用性、创新性和先进性等特点,注重将经管智慧和法治信仰相结合。申报团队自主设计选题。
(二)项目原则上以团队申报,团队最多为5人,每个申报项目须指定负责人1名。(原则上各项目团队至少要含有三位yl23455永利本科生)
(三)为保证项目质量,项目不得交叉申报,即项目负责人不得同时申报两个及以上项目,成员也不得同时参与两个及以上项目。
(四)申报项目时必须作好实施规划。已立项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原则上不允许申请放弃终止。确有特殊原因申请放弃终止的项目不得作为推免及各项评优时的加分条件。
(五)项目指导教师必须为我校在编在岗教师。
(六)本项目原则上要求项目负责人在毕业前必须完成项目的实施,项目实施周期为半年。
(七)阶段性结项成果原则上要求提交一篇研究论文(大雅查重率不得超过15%),并在相关刊物公开出版和发表;若因客观原因不能公开发表,则需撰写一篇论文,经导师签署同意后作为结项材料。(尚未公开发表或发表时间在立项之前的、与研究主题无直接联系的、作者非课题组主要成员的成果一概不能作为阶段性结项成果填报。)
五、资助经费
拟立重点项目0-1项,一般项目0-4项,其中重点立项资助经费为3000元/项,一般立项资助经费为2000元/项。
六、推荐名额及要求
(一)本次项目鼓励学院2021级、2022级、2023级全日制普通本科生积极参与,各项目负责人在申报和执行项目期间必须为yl23455永利2021、2022、2023级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最终将遴选若干支队伍,原则上宁缺毋滥。
(二)学院组织专家对学生申报项目进行评审,并按评审成绩高低排序确定入选队伍。
(三)各项目申报负责人应作出相应承诺,无特殊情况不得提出终止项目的实施。
(四)其中由于疫情影响,各团队实践调研务必在符合调研地疫情防控要求下安全开展,中期检查将对调研问卷设计的合理性和完善性着重考核。
七、申报程序
(一)2023年11月6日-11月26日,由学生自由组合项目团队,通过双向选择确定指导教师和项目团队负责人。在导师指导下认真填写《yl23455永利法商复合型拔尖人才实践项目申报书》(见附件二),并将电子版申报书及查重报告(大雅查重率不得超过15%)发送至科研部公邮gskyb@outlook.com。
(二)学院组织专家组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确定推荐立项项目后予以公示。
附件一:yl23455永利法商复合型拔尖人才实践项目管理方法.doc
附件二:yl23455永利法商复合型拔尖人才实践项目申报书.doc
yl23455永利学生学术科研中心
二〇二三年十一月六日